男人、女人、异性、同性的界限在消失
时间:2017-08-12 14:34出处:资讯阅读:158 编辑:@www.sztz77.com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构成了被称作LGBT的这一群体。许多拥有这类性取向和性别认定的人成为暴力、歧视与孤立的牺牲品,女性问题专家Caroline Dayer说。最近几年,缩写LGBT已扩展到LGBTIQ,因为又有新的类别群体加入,他们同样是拒绝二元性别(非男即女)概念的人。
“人首先要了解自己,随后才能和其他人进行社会化交流”,Caroline Dayer说。
(Thomas Kern/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ssinfo.ch:酷儿、泛性恋、无性恋,最近几年总会出现新的术语,尤其是年轻人,爱用新术语定义性的取向和认定。这些定义满足了什么需求呢?
Caroline Dayer:这些新概念的形成折射出新的现实。多种多样和更加灵活的性生活,动摇了在西方社会中广泛流传的、沿袭已久的思想。年轻人拒绝接受,在性取向和认定上只有两种-非男人即女人这类两元的分类。他们对传统的同性和异性是分隔式实体的观点,存有疑虑。这些新的术语是应运而生,是必要的,是要用整合的方式,形成一个自我的定义。因为人只有先认清自己,才能和其他人展开社会交往。
swissinfo.ch:使用LGBT或LGBTIQ这样的一串字母,就”性少数群体“来说,对满足他们的需求很重要吗?
C.D.:很重要,因为这些大写字母所代表的许多人,都还是歧视和暴力的牺牲者。这在瑞士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是一样的。使用这样的术语,既可以提出性别平等的问题,也可以让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同时,人们也要注意,在LGBTIQ这样的大写字母之后,其实隐藏着许多不同的人和人生轨迹。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每一个大写字母都代表着一类人。当我们谈到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时,偏重的是性取向和情感取向。而提到跨性别者,则强调的是性别认定;而间性人则是偏重生物器官上的性别区分。
Q指的是酷儿(Queer),它实际上是一场政治运动和与之相适应的理论。酷儿反对普遍的社会分类,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场悖论,因为它自己成为了一串大写字母中的一个,并形成了一个类别。
Q还意味着“提问题”(questioning),它表现的是人在生命轨迹中不停地追问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定。
swissinfo.ch:缩写LGBTIQ下包含着不同的类别,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C.D.:我在我的科研领域与这些具有共性的人对话已经15年了。由此我确认,这些人有两个基本问题:他们(的问题)能同谁说?他们应该以谁为角色作出认定?时至今日,2017年,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依然不容易。
一方面,有这样一个共同体的存在,他们隶属于其中,可以减轻自我建构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些人大多经历了同性恋恐怖症(恐同症)和跨性别恐怖症(恐跨症)。这类歧视在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有了这样的经历,还遭受过隐性暴力,这些人就构建出一种群体规模,为了避免被打上某些烙印而共同奋斗。在此,群体的构建起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
Caroline Dayer
Caroline Dayer,女性问题和暴力预防专家
(twitter/Caroline Dayer)
swissinfo.ch:与邻国意大利、德国或者法国相比,LGBTIQ这个群体在瑞士过得怎么样?
C.D.:从司法角度来讲,瑞士落后于这些国家,特别在保护LGBTIQ人群和权利平等这一层面上。
德国以创纪录的时间引入了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法律。瑞士允许且只允许同性恋注册伴侣关系,这与真正的婚姻不同。而且带来了不少问题:因为许多同性恋拒绝前去注册,因为他们不想每次在填写表格时,都要被迫地承认一次他们的出柜。
但从法律角度来讲,瑞士也在逐步改善。例如自2018年1月1日起,同性伴侣就可以收养另一方的子女。目前还在进行一场讨论,力图增强反歧视方面的惩罚措施。这就意味着:那些由性取向或性别认定所引发的歧视,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swissinfo.ch:您提及LGBTIQ这一群体时曾说到暴力和歧视,在瑞士的情况怎样?
C.D.:歧视、排斥和暴力在学校和职场还是存在的,在大街上、社交网络里,甚至家庭中都有。
与其他形式的歧视相比,恐同症和恐跨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有可能就发生在自己的家里。如果青年人还没有其他的一些防护机制,例如适宜的朋友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特别会受到伤害。
“人们在生下来的时候并不会性别歧视或者恐同、恐跨,人们是被社会养成的。”end of quote
这种歧视,特别是当它与社会孤立连接到一起,那么就会引起在LGBTIQ群体中,年轻人的自杀比例大大高于平均值。
swissinfo.ch:那么恐同症和恐跨症如何在家庭中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呢?
C.D.:LGBTIQ群体中年轻人一旦形成自卑心理,那么性别认同的形成会变得很难。如果我们问这些年轻人,当你们对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定存有疑问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其他人谈谈呢?他们往往会说,他们害怕在家庭中受到排斥。
许多人断绝了和父母的关系,因为他们感觉不被接受。或许因为他们谈起了这一话题,从而打破了禁忌。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此外,父母总是最后一个知道此类消息的,因为孩子们对被看做是家庭的耻辱感到异常恐惧。
不过我们不能忘记,许多家庭都是可以进行交谈和对话的。家庭可能会变成地狱,但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的避风港。为了克服偏见,与父母进行交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同样必要的是,年轻人在家庭以外也要有防护网,这样才能避免掉入被孤立和受伤害的漩涡。
Caroline Dayer
Caroline Dayer于1978年生于瓦莱州的Hérémence。曾于日内瓦大学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并以歧视、平等为论题获得博士学位。在该领域她已研究并进行授课连续13年。目前,她接受日内瓦州的委托就暴力、歧视、女性与平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她是2本与预防暴力和性别歧视有关的书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