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觉得同性恋是“变态”?教科书教的啊
时间:2018-03-28 10:53出处:资讯阅读:161 编辑:@www.sztz77.com
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歧视来自各个方面
除了传统观念与偏见之外
来自“权威”的污名也不鲜见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册中删除,标志着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倾向的去病化;而在2001年,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也将同性恋从病态中删除,被认为是中国向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今天,在中国大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教课书中,近六成甚至不含有同性恋内容,在含有同性恋内容的教科书中,四成以上的2001年后大陆编著的教科书仍明确认定同性恋为病态。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WAYHOME studio
这些数据来自《中国高校教科书中同性恋错误和污名内容调查报告》,此份报告由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联合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彩虹小组于昨日在广州发布。作为国内首份相关报告,不少结果令人惊讶。
教材:病理化为核心,内容缺乏关怀
曾经有一份调查,调查了中国内地高校中近90本变态心理学专业课教材、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教材,作为国内最主要的涉及同性恋内容的课程,提到同性恋内容的仅有46.67%,共42本。而在42本书中,仅有3本书单独列出了“同性恋”作为独立章节进行阐述。
而在提到同性恋内容的书中,有88.10%是从“是否属于病态”的结论来组织素材的,同性恋内容通常被放到“性心理障碍”、“性行为变态”或“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章节呈现,在42本书中,仅有3本单独列出了“同性恋”作为独立章节进行阐述。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ArtOfPhotos
在心理学专业教科书中,谈及“同性恋治疗”时,50%的书将“建立异性性关系”或“建立异性家庭关系”作为治疗目的,并视为同性恋变“正常”的衡量指标;而在选修课的教科书中,57.14%的书将同性恋作出了真性、假性、精神性的分类,42.88%的书将“双性恋中的同性恋部分”作为同性恋的一种分类。这些观点实际上是西方五十年代对同性恋的观点。
2001年后大陆编著的教科书中,仅有两成书作出了完全非病化的判定,而即使如此,同性恋应如何被接纳,如何反对对同性恋的歧视和污名等关怀内容则无从见到。实际上,更多心理健康和性健康教科书则是选择完全忽视了同性恋学生在情感、心理和性健康上的需要。本次调查中,所有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书籍中有关恋爱与情感、婚姻、性和心理健康的内容全部都仅围绕异性恋进行探讨,同性恋情感、心理健康等的内容完全缺失。
歧视性教材带来实质性伤害
教科书直接影响的是整个社会对性少数(LGBT)群体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在有形与无形之中都对性少数群体造成着实质伤害。
教育系统内对基于性倾向、性别身份的歧视与不公,已经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消除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歧视和欺凌,也成为联合国的一项优先事宜。然而中国的现状仍与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根据《中国同志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性少数(LGBT)青少年抑郁倾向的风险近3倍高于全国青少年整体的风险(LGBT青少年为35.07%,全国青少年16.8%)。
此外,2012年4月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开展的一项“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调查也显示77%的被调查者曾因性向和性别身份的“差异”而遭遇到17类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其中,有7.6%的被调查者甚至遭遇过性骚扰,如脱光衣服、碰触隐私部位、强拍裸照等。
亟待改善教育系统内歧视
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在提及“你觉得心理健康和性教育教材中是否应该纳入同性恋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性健康等方面内容”时,100%的受访者都表示需要;而对于教科书如何呈现同性恋内容的问题,他们希望在承认非病化和尊重科学的同时,如果教育机构、学校如果无法作为,那么起码不要去阻拦自发的讲座、活动及自我教育。
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希望此份调查及发布活动成为推动国内学术和教学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校园性少数群体的生存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a katz
而参与发布会的国内外专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也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希望教育体系内对性少数的歧视与不公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加以改善。
中山大学柯倩婷副教授说:“当知识的传授落后于知识的生产与社会发展时,我们急迫需要更新所传授的知识。因为陈旧的知识会加剧社会矛盾。我们针对教科书进行倡导,是促使知识传播更新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性学家方刚表示,教材中错误的信息,不仅是给一代代使用它的青少年造成伤害,也给一代代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了错误的知识。而这个调查有希望改变这一切。